APP下载
android
ios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2018什么样 …

2018年9月15日下午两点半2018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在朝阳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创新·融合·协同·共享”为主题。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朝阳区委书记王灏、北京…阅读全文>

5个老厂房新转型升级成特色文创园

记者从2018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获悉,今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范围内又有5个老厂房“华丽转身”,转型升级成为特色文创园。截至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内通过老厂房转型升级形成的文创园…阅读全文>

  • 18

    2018-09

    国家文创实验区晒出“最靓成绩单”

    记者从2018北京CBD创新发展年会了解到,近年来,朝阳区围绕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力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国家文创实验区”)建设。国家文创实验区发起成立全国首个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成为全国首个年收入超过千亿的文化产业功能区,搭建全国首个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成立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实施全国首个培育文化上市企业的“蜂鸟计划”,引进全国首个国家级版权监测中心平台,引进全国首个国家版权创新基地……截至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企业总数达3.9万余家,上市企业88家,2017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1776.1亿元……一个个开创性的举措和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将国家文创实验区成立四年来的靓丽成绩展现在我们眼前。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已成为中国文化企业最聚集的区域,成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新名片和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田,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引金融“活水”灌溉文化沃土

    国家文创实验区打造首都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引领区

    “文化企业普遍是轻资产运营,传统的抵押贷款不适合文化企业。因此,‘融资难、融资贵’成了文化企业普遍遇到的问题。如何帮助文化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扶持优质、成长性强的文化企业更好发展,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点。”国家文创实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金融业务办理、投融资合作的需求,8月28日,北京市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在国家文创实验区投入使用。该中心位于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CN15号楼,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面向有融资需求的文化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金融业务办理、投融资合作等一站式专业服务,并为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举办业务培训、项目路演提供专门空间和精准服务。首批20家金融服务机构已集中入驻中心,为文创企业提供文创普惠贷、蜂鸟贷、创业快贷、银担通、税易贷等30余种特色金融服务产品,帮助文创企业便捷、优惠、一站式的金融服务。与此同时,国家文创实验区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共建服务文化企业的上市培育基地。

    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的成立,是国家文创实验区在文化金融服务创新方面的又一重要探索。近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大力推动文化金融等重点领域创新,出台了国家文创实验区“政策十五条”,成立了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设立全市首支区级文创产业发展基金,发布实施“蜂鸟计划”,通过“文创实验区移动APP”初步搭建起线上文化金融服务平台,探索形成了“信用价值筑基、政策支持架桥、融资服务为核、股权交易助跑”的金融服务体系,并与一批金融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积累了大量文化金融资源。

    在此基础上,国家文创实验区积极促进政府与市场联动、市区联动、投贷联动,探索建设“依托两大载体(文创实验区企业信用促进会和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提供两个支撑(政策支撑和服务支撑)、形成两个闭环(“信用评级、快捷担保、见保即贷、贴息贴保”信用融资服务闭环和“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投贷联动、上市培育、政策支持”的股权融资服务闭环)”的文化金融服务模式,满足企业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类需求,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文化金融服务创新体系。

    与此同时,国家文创实验区通过走访服务、部门联动、政策激励、引导辅导的四大机制,建立上市文创企业“战略储备库”,精准服务企业,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7月,映客互娱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港股的娱乐直播第一股。同程艺龙和唱吧科技也分别向港交所和证监会提交了招股说明书和创业板上市申请。截至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共有上市企业88家,聚集了中国环球广播电视、保利艺术教育、首创文化、腾讯影业等一批龙头旗舰企业。

    高端引领 创新驱动 融合发展 示范带动

    国家文创实验区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作为文化产业领域改革创新的综合实验区,国家文创实验区成立至今,紧紧围绕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六大方面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推动各项文化产业政策落地,打造以文化传媒、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文化贸易、休闲娱乐为支撑的高端产业体系,已经形成了以高附加值和高成长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主要特征、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业态成为实验区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文化”新兴领域文化企业收入占比达到52.1%,其中科技含量高、创意程度高、附加值高的移动新媒体、数字娱乐、数字出版等领域企业实现收入年均增速在40%以上。

    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批复成立四年来,积极推动各项文化产业政策率先落地,围绕文化产业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果,在诸多方面形成了示范引领,对于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撑和引领示范作用,晒出了“最靓成绩单”:搭建全国首个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为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提供务实高效的服务;发起成立全国首个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国各城市(城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成立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吸引会员350余家,形成“信用评级、快捷担保、见保即贷、贴息贴保”的工作闭环,支持255家文化企业通过信用获得融资22.8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8.3%;出台北京市首个《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出台并落实“政策十五条”,2017年国家文创实验区首批建设发展引导资金支持项目114个,扶持带动了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文化企业;设立北京市首支区级文创产业发展基金,总规模100亿元,并分设“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等5只子基金,拓展文化企业投融资渠道;建成北京市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金融服务超市”;建立北京市首家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分中心,与中国版权协会、国家版权创新基地、中国版权协会版权监测中心平台和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影视产权交易平台等共同构建国家文创实验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框架;打造每年一次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每季度一次的“智汇三三”高端沙龙系列活动、每月一次的“精准服务促发展”等系列品牌活动,有效地宣传推广了国家文创实验区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模式经验。

    成立四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17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1776.1亿元,占全区比重的47.3%,占北京市比重的十分之一,同比增长15.6%。截至2018年7月底,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企业注册数达到39297家,新增文化企业2.3万家,是2014年国家文创实验区刚成立时的2.4倍。2018年上半年,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收入757.8亿元,占全区文化产业总收入的44.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文化企业加速聚集,示范效应逐步凸显,使得国家文创实验区吸引力日益增强。截至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引进培育了宣亚国际、掌阅科技等88家上市文化企业,天下秀、得到APP等一批“独角兽”企业和9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培育出蓝海电视、普罗派乐等一批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聚集了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恒大文化、映客直播、腾讯影业、亚马逊卓越、蓝色光标、时尚集团等一批知名品牌文化企业,成为中国文化企业最聚集的区域。

    在国家文创实验区的辐射带动下,2017年,朝阳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3754.4亿元,同比增长19.7%。2018年1-6月,朝阳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1716.6亿,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截至2018年7月底,朝阳区登记注册的文化企业达到8.9万家。目前,朝阳区已有194家上市文化企业,汇聚了蜜莱坞、优客工场、微票儿等一批“独角兽”企业。

    下一步,国家文创实验区将结合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落实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整体部署和要求,全力推动文化产业引领区建设,努力成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核心区,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华文化“走出去”,为首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新贡献。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基本情况

    2014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首都“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7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正式批复,以北京市朝阳区CBD—定福庄一带为核心承载区,采取部市战略合作的方式,共同规划建设全国首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实验区核心区域西起东二环朝阳区与东城区界,东至八里桥朝阳区与通州区界,北至工体北路—姚家园路及其东延长线,南至广渠门外大街—广渠路,行政区域面积78平方公里。

    国家文创实验区采取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协同推进、分步实施的建设模式,重点发展文化传媒、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文化贸易、休闲娱乐等五大“高精尖”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等六个方面探索改革创新,积极推动国家层面的各项文化产业政策在实验区内率先落地,先行先试,努力把国家文创实验区建成全国文化产业改革探索区、文化经济政策先行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阅读全文>
  • 18

    2018-09

    北京朝阳打造资源丰富“文化强区”

      笔者从2018北京CBD创新发展年会了解到,近年来朝阳区围绕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力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国家文创实验区”)建设。据悉,截至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企业总数达3.9万余家,上市企业88家,2017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1776.1亿元。国家文创实验区已成为中国文化企业最聚集的区域,成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新名片和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田,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与此同时,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朝阳区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近年来,朝阳区进一步完善“3+1”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打造朝阳区15分钟文化服务圈,让朝阳群众出门15分钟内就能读书、看演出、看展览、参加文艺活动。市民还可直接通过微信预约自助借书还书,48小时内获得免费配送服务。

      打造首都文化金融 融合发展引领区

      北京市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日前在国家文创实验区投入使用。国家文创实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首批20家金融服务机构已集中入驻中心,为文创企业提供文创普惠贷、蜂鸟贷等30余种特色金融服务产品,帮助文创企业便捷、优惠、一站式的金融服务。

      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经过四年的发展,晒出了“最靓成绩单”:搭建全国首个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为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提供务实高效的服务;发起成立全国首个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国各城市(城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出台北京市首个《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设立北京市首支区级文创产业发展基金,总规模100亿元;建成北京市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金融服务超市”等。

      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企业注册数达到39297家,新增文化企业2.3万家,是2014年国家文创实验区刚成立时的2.4倍。2018年上半年,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收入757.8亿元,占全区文化产业总收入的44.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文化企业加速聚集,示范效应逐步凸显,使得国家文创实验区吸引力日益增强。

      5个老厂房新转型升级成特色文创园

      据悉,今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范围内又有5个老厂房“华丽转身”,转型升级成为特色文创园。截至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内通过老厂房转型升级形成的文创园已达到35个。

      据介绍,新转型升级的5家文创园分别为:菁英梦谷文创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广渠东路98号,前身为北京枫林家具厂,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目前一期项目约1万平方米已改造完成;三里屯4号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北路4号,前身为北京市第六机床厂,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致力于打造“文化+科技”的文创园区;北汽双井文创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1号院,前身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老厂房,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目前已吸引80余家文化企业入驻;服仓文创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北花园村3-1号,前身为服装厂仓库,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一期项目约4.5万平方米已改造完成,二期项目改造中,预计今年10月完成;E9区创新工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双桥地区,前身是筹建于1980年的北京市双桥乳品厂,占地面积118亩,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主要集聚人工智能、数字创意两个核心业态。

      国家文创实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老旧厂房是城市文化的“文化富矿”和“金山银山”,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记忆,已经融入城市的血脉和居民的生活。朝阳区作为北京市曾经的五大工业基地,老旧厂房资源丰富。近年来朝阳区形成了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的朝阳实践经验,一批文化产业特色园区不断涌现,内涵式、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成为园区发展新趋势。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不仅文创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朝阳区也在全市独树一帜,形成了具有朝阳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朝阳区文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该区打破传统的“区级-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格局,建立了“区级-地区级-街乡级-社区(村)级”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积极打造朝阳区15分钟文化服务圈,让朝阳群众出门15分钟内就能读书、看演出、看展览、参加文艺活动。市民还可直接通过微信预约自助借书还书,48小时内获得免费配送服务。

      据介绍,目前垡头、香河园地区文化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今年上半年,两处地区文化中心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近48场次、惠及1.2万余人次。朝阳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透露,豆各庄非遗文化保护中心、常营地区文化中心将分别在今年、明年进行建设,完成后将尽快投入使用。

      笔者了解到,目前朝阳区共有区级文化设施5个,地区级文化中心2个,街乡级文化中心43个,社区(村)级文化活动室511个,街乡文化中心和社区(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都达到100%。朝阳群众走出家门15分钟内,就能读书、看演出、看展览、参加文艺活动,还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实现朝阳图书馆的办证、预约、交纳押金及滞纳金等基本服务,读者在微信上预约图书还可以在48小时内获得免费配送服务。

      57个社区流动美术馆 覆盖43个街乡

      社区流动美术馆是朝阳区在公共文化服务形态方面的创新尝试,更是“文蕴朝阳艺术惠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介绍,从2016年至今,朝阳区共建设了57个社区流动美术馆,覆盖了全区43个街乡。在呼家楼、建外、孙河等街乡,一幅幅上乘书画作品装点着街区,成为一道道文化风景。而在八里庄、团结湖、常营等街乡,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室内流动美术馆则成为百姓身边新文化空间,构建起朝阳区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公共文化空间体系。

      朝阳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下一步将在建立57家流动美术馆、43个街乡全覆盖的基础上,做好升级工作,如开发专门的线上数字美术馆,聘请艺术评论家为每幅作品撰写鉴赏文章,邀请专业播音员录制朗读音频,群众可以通过扫码就能在家门口随时随地学习了解中国文化艺术。

      另外,笔者了解到,目前朝阳区在43个街乡共成立26家文联组织,同时培育建立了3144支覆盖全区的群众文化队伍。今年上半年共举行2965场文化活动,惠及695万余朝阳群众。


    阅读全文>
  • 18

    2018-09

    朝阳国家文创实验区再添5处老旧厂房转型文创园

    9月15日下午,记者在2018北京CBD创新发展年会上了解到,2018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举办。在论坛上,国家文创实验区发布了2017年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年度发展报告》、第二批“蜂鸟企业”,继续创新政策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此外,记者从论坛上获悉,朝阳国家文创实验区范围内又有5个老厂房升级成为文创园,包括菁英梦谷文创园、三里屯4号院、北汽双井文创园、服仓文创园、E9区创新工场。

    253家文化企业入选第二批“蜂鸟企业” 最高享受70%贷款贴息

    本次发展论坛发布了国家文创实验区第二批“蜂鸟企业”名单,共有253家文化企业。“蜂鸟”是世界上体型较小的鸟类,振翅有力且快速,是飞行加速度最快的鸟类之一,“蜂鸟企业”就以“蜂鸟”来比喻发展迅速、潜力巨大的优质文化企业,基于企业的成长性、创新性标准,通过综合评估企业重点发展指标筛选产生。

    第二批“蜂鸟企业”中,既包括占位高端、主业突出、实力雄厚、附加值高、辐射性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如爱上电视传媒、央视创造,也包括研发原创水平高、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如天下秀科技、大业创智等,以及“专、精、特、新”、成长前景看好的中小文化企业,如东亿天弘、司麦澳文化等。据统计,共有122家文化企业连续两年成为国家文创实验区“蜂鸟企业”。

    入选“蜂鸟企业”的重点文创企业除了获得快捷担保,银行见保即贷,执行优惠担保费率和贷款利率的金融服务,还可享受担保费、信用评级费用50%的补贴及30%-70%的贷款贴息。另外,国家文创实验区实施的“蜂鸟计划”助飞行动还将对其他新型融资方式进行补贴,对“蜂鸟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企业债券、信托计划、中期票据、短期融资、中小企业私募债等新型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融资的,给予30%的利息补贴。与此同时,“蜂鸟企业”还可以享受北京市外籍人才出入境“新10条”政策,对“蜂鸟企业”引进外籍人才,在办理在华永久居留、长期签证和口岸签证等方面,提供更为宽松便捷的出入境、停居留环境。

    5个老厂房新转型升级成特色文创园

    今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范围内又有5个老厂房“华丽转身”,转型升级成为特色文创园。截至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内通过老厂房转型升级形成的文创园已达到35个。

    老旧厂房是城市文化的“文化富矿”和“金山银山”,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记忆,已经融入城市的血脉和居民的生活。保护好,利用好老旧厂房空间资源和文化遗产,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随着城市功能转型升级,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入推进,北京市高度重视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大力推动城市风貌提升和产业升级,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以798艺术区为标志,北京老旧厂房的文化再造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探索和提升转变过程。近些年,北京市积极加大因势利导,特别是2017年12月专门出台了《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原则和相关政策、保障措施,使老旧厂房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腾退老旧厂房达242个,已经转型利用的老旧厂房占地面积601万平方米,正在转型改造的占地138万平方米。

    新转型升级的5家文创园为:菁英梦谷文创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广渠东路98号。前身为北京枫林家具厂,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目前一期项目约1万平米已改造完成,目前已吸引北京七娱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安瑞影视文化(北京)有限公司等10余家文化企业入驻;

    三里屯4号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北路4号。前身为北京市第六机床厂,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目前已吸引北京雅迪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德神传动广告有限公司等20余家文化企业入驻,致力于打造“文化+科技”的文创园区;

    北汽双井文创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1号院。前身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老厂房,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目前已吸引掌合天下(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海岸九九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等80余家文化企业入驻;

    服仓文创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北花园村3-1号。前身为服装厂仓库,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一期项目约4.5万平米已改造完成,二期项目改造中,预计今年10月完成。目前已吸引雅虹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灰度十八(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80多家文化企业入驻;

    E9区创新工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双桥地区。前身是筹建于1980年的北京市双桥乳品厂,占地面积118亩,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主要集聚人工智能、数字创意两个核心业态,目前已吸引大数据独角兽企业集奥聚合(北京)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物理特效龙头企业北京盛悦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30余家入驻。


    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
领导致辞
嘉宾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