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6月7日,记者从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北京朝阳展区现场了解到,北京市朝阳区(以下简称“北京朝阳”)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抢眼,一组组数据强势“吸睛”: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512家,约占全国的3.6%;2022年1-12月北京朝阳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2874.3亿元,约占全国的2.4%;2022年1-12月北京朝阳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文创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1583.7亿元,约占全区的55%。北京朝阳拥有全市40%的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和数字文娱独角兽企业,50%上市文化公司以及60%的知名创意设计公司,80%头部MCN公司和数字内容生产公司,80%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90%的国际传媒机构,阿里文娱、爱奇艺、小红书、喜马拉雅、bilibili等新业态北京市场主体纷纷汇聚朝阳发展……
6月7日,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深圳文博会”)开幕,北京朝阳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首次亮相深圳文博会,以“数说”的形式展示北京朝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果,并携798艺术区、751园区、泡泡玛特、鲸世科技、光禹莱特无相艺术空间、时趣互动等知名园区和文化科技企业齐聚现场,徜徉时尚潮流文化、体验沉浸式数字文化、乐享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新成果,充分展示朝阳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活力。

筑巢引凤栖 花开蝶自来
举办北京朝阳招商引资现场推介会
落实文旅部“携行计划”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深圳文博会期间,北京朝阳展区举办了招商引资现场推介会,吸引深圳市相关企业及深圳文博会参展企业百余人参加。朝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孟锐参加推介会并致辞:“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北京朝阳是北京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是“两区”建设的重要承载地,是北京数字经济核心区,是全市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孟锐部长热情致辞,诚邀全国各地优秀文化市场主体到朝阳创业发展。
“当前的北京市朝阳区,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舞台,是深化改革、红利叠加的沃土,是宜商宜居、潮范儿十足的乐园”。推介会上,国家文创实验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做了题为“潮起大文化 扬帆在朝阳”的主题推介,向大家介绍国家文创实验区产业发展成果举措、北京朝阳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和氛围、优质的营商营文环境等,期待更多优秀文化企业到北京朝阳投资兴业落户发展。

同时,为积极落实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园区携行计划”,国家文创实验区与深圳市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前期经过充分沟通研究,在北京朝阳招商引资推介会上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辐射带动作用,结合国家文创实验区区域国际资源丰富、资本市场发达、高端人才聚集的优势,以及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在数字创意方面的全产业链优势,通过经验共享、平台共建、活动联办、服务联动等方式开展相关合作,并建立统筹协作、落实反馈、合作推介等工作机制,推动双方在企业、项目、人才、服务等方面的良性互动,为全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探索和积累经验。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生态优良 产业布局特色鲜明
北京朝阳打造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区
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千亿级文化产业功能区
记者在深圳文博会北京朝阳展区现场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朝阳区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特别是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整体规划部署,以“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为主攻方向,按照“高端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紧抓“两区”建设、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政策先行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规划引导、政策促进、精准服务、搭建平台、优化环境等“组合拳”,深入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消费,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不断强优势、补短板,抓先机,全面提升区域文化创新活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据统计,2022年北京朝阳规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2874.3亿元,其中文化产业核心领域占比79.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尤其是随着5G、大数据、超高清视频等新兴技术的创新发展,朝阳区以移动新媒体、数字娱乐、数字出版、电竞游戏等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企业发展迅速。2022年北京朝阳数字文化产业领域实现收入1176.9亿元,占全区的40.9%,较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2023年1—3月,北京朝阳数字文化产业领域实现收入293.5亿元,同比增长11.3%,成为引领文化企业加速回暖的主要动力。
产业生态更加优良,品牌企业扎堆聚集。近年来,北京朝阳大力实施“国家文创实验区企业梯次化培育工程”“文化产业园区品质提升计划”等,聚焦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推出“领航企业”“领鹰企业”“上市企业”“蜂鸟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培育办法;聚焦文化产业园区品质提升,开展文化科技融合特色园区、文化事业产业融合特色园区、文化消费特色园区的认定工作,通过打造典型、树立品牌,示范引领园区提质升级发展,形成品牌企业聚集、特色园区不断涌现的态势。截至目前,全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达到10万家,汇聚了万达电影、中信出版、蓝色光标、泡泡玛特等66家境内外上市(挂牌)文化企业;聚集了快看漫画、得到、一点资讯、影谱科技、太合音乐5家文娱传媒类独角兽企业;聚集了万达文化、阿里文娱等253家文化企业总部,其中外资文化总部企业127家;掌阅科技、华韵尚德等16家企业和10个项目被认定为2019-202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分别占全市的40%和56%。朝阳区成为全国文化品牌企业总部基地。
“在朝阳创业发展5年来,感觉一直有力量有信心有激情,这里不仅有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文化氛围,更有政府提供的无微不至的服务,让我们企业感觉就像在温暖的大家庭,营商环境‘优’无止境,企业发展如鱼得水”,北京朝阳展区参展企业负责人说道。
产业布局合理,融合发展特色突出。一直以来,文化产业园区是北京朝阳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空间和生态支撑。提起798、751、郎园Vintage、郎园station、莱锦、懋隆、恒通、电通、E9……等一批批老旧厂房改造形成的文化产业园区的名字,在全国范围内都耳熟能详,代表着朝阳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目前朝阳区共有100余个文化产业园区,其中33个被北京市认定为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数量位居全市之首。随着文化产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园区业态不断丰富、产业链条不断完备,品质不断提升,培育聚集了保利娱乐、乐华娱乐、蓝色光标、掌阅科技、开心麻花、维拓设计等一大批文化科技、影视娱乐、创意设计等企业,并且不断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加快聚集,形成了以国家文创实验区为主轴,望京-大山子、奥林匹克公园、温榆河、潘家园、垡头等功能区,及众多特色文创园区基地错位、协同、融合发展的“一廊五区多基地”发展格局。其中,国家文创实验区形成以数字内容、文化传媒、文化贸易、创意设计等为支撑的高端产业体系,早在2009年就建成全国首个年营业收入过千亿的文化产业功能区,并在2014年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和北京市共建的全国首个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成为连接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科技创新发展廊道。望京-大山子地区依托恒通、电通、兆维等数字产业园区和中关村朝阳区科技企业汇聚的优势,培育了泡泡玛特、唱吧、Keep、马蜂窝、凯声文化、十二栋等一批潮流设计、网络新视听、数字广告、网络游戏、互联网设计、云展览等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企业,推动望京与大山子连片发展,打造数字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功能区。奥林匹克公园依托鸟巢、水立方、冰丝带等奥运场馆资源,形成文化体育、文化旅游、高端会展、休闲娱乐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建设奥林匹克公园现代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功能区。立足温榆河地区大尺度生态建设优势,打造都市近途游览露营、创意休闲、网红文娱、户外演出等项目,推进温榆河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区发展。不断优化提升潘家园区域古玩艺术品展示、拍卖、交易等产业功能,培育发展云鉴赏、云拍卖、云展示等古玩艺术品新业态,提升潘家园古玩及艺术品交易产业的功能。围绕文化科技资源聚集,将垡头等南部传统工业区打造为文化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功能区。
聚焦品质提升 创新服务体系 助力企业发展
全力打造一流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环境
助力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加强政策集成创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近年来,朝阳区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政策“试验田”优势,积极构建文化产业领域全面改革创新体系,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形成先行先试、集成创新的政策体系,推出了一揽子创新政策和措施,先后出台实验区政策30条、50条,重点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扶持带动了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文化企业;以北京市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为契机,吸引了索尼音乐、爱贝克思等知名外资公司落户;制订了《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等政策,帮助1500余家文化科技企业成为“国高新”“村高新”。“下一步,我们将紧抓web3.0发展机遇,深入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围绕着数字文化经济,进一步完善促进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稳存量、拓增量、提质量,全力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推进朝阳区文化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国家文创实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引金融活水,构建完善有效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聚焦文化企业轻资产、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朝阳区积极搭建平台、创新政策服务模式,探索形成了“依托两大载体、提供两个支撑、形成两个闭环、满足两类需求”的文化金融服务模式,成立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设立北京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设立北京市首支区级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逐步构建起以信用建设为基础的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文化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帮助2053家文化企业融资278.92亿元,综合融资成本降低33%;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整合20余家金融服务机构,提供文创普惠贷、蜂鸟贷、创业快贷、银担通、税易贷等30余种特色金融服务产品以及融资服务,有效满足了文化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此外,国家文创实验区还充分发挥朝阳区中小微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文旅特色场景融资平台作用,持续解决文化企业融资诉求,文旅特色场景融资平台已注册文旅企业1900余家,接受融资需求近300亿元,放款金额超70亿元。引金融活水,浇灌了文化产业沃土,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实施园区品质提升计划,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园区。近日,北京朝阳启动了文化产业园区品质提升计划,计划将以园区品质提升和重大项目带动为重点,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塑品牌、提质效,围绕园区空间升级、文化内容升级、智慧服务升级等方面,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力争通过2-3年时间,培育10家左右入驻企业年收入超百亿元的“示范园区”,培育20家左右文化消费、文化科技、数字文化等“特色园区”,通过实施园区品质提升计划,整体提升文化产业园区软硬件环境、服务体系、产业生态、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园区在党建引领、要素集聚、产业协作、综合贡献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北京朝阳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打造了恒通创新、E9、东方科技园等一批文化科技产业园区,引导798、751、郎园station、郎园Vintage等园区利用活动、人流等优势,举办特色文化消费活动,打造文化消费特色园区。现场参加展览展示的751园区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751园区各类文化活动重新举办,夜间经济重新恢复,文旅消费又添活力,我们期待着今年园区的好收成。”据悉,朝阳区相关文化消费特色园区今年1-5月共举办文化创意市集、沉浸式体验、音乐节、图书市集等文化活动700余场,预计全年将超过1500余场,将吸引超过900万人次走进文化产业园区进行消费。不断培育提升以园区为载体的时尚文化消费商圈,打造一批“城市文化公园”。
强化精准服务,优化营商营文环境。在加强政策支持的同时,朝阳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坚持精准、务实原则,持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建立了对企业常态化的“服务包”制度,为包含文化企业在内的375家企业送上量身定制的“服务包”。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朝阳区构建了“2+2+6”的工作机制,成立了2个综合性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平台,2个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专业委员会,在莱锦、铜牛、东亿、吉里、东郎、通惠河畔等6家园区设立了法官工作站,开展园区知识产权巡诊活动,与中国版权协会、国家版权创新基地、中国版权协会版权监测中心平台和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影视产权交易平台等共同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框架,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设立实验区政务服务工作站,在7家园区落地影视审批帮办试点窗口,打造“一站式”政务服务体系,为园区、企业和人才赋能的全方位服务体系。通过文化菁英引育等政策,加强文化人才引进培育和服务保障。聚焦政策、财税、创新创业、上市辅导、投融资等内容,策划举办了“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服务促发展”系列活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精准化的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营文环境。
“下一步,北京朝阳文化产业将深入实施“2341”发展战略,即按照科技赋能文化创新、文化赋能城市发展两大要求,持续推进优结构、强服务、提质效三大任务,实施园区品质提升、企业梯次培育、文化菁英引育和文化精品培育四大计划,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引领区一个目标,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文化创新发展树标杆、作示范!”国家文创实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怀地说道。
立足新时代大潮,贯彻新发展理念。北京朝阳将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聚焦“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主攻方向,深入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园区品质提升行动,全力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高质量发展,努力将朝阳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创意之城”,更好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助力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新贡献。